20110120 久违了 皑皑白雪

自从离开北方到苏州定居,就一直被江南风景所包围着,浸润着,渐渐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北风怒吼和绞天风雪,没有寒风刺骨和滴水成冰,取而代之的是如无息无声的小雨,是冬夏常青的绿色植被和永远不疾不徐流淌着的小河。

今天一出门,路面上厚厚的积雪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久违了,这样的感觉。仍然泛着绿光的树冠上面的积雪像棉花一样,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是我熟悉的塌在真正雪地上的声音,虽然温度仍然比较高,最下面贴近路面的积雪在融化,有点像北方初冬的雪,边下边化,难以长时间停留,只有等到温度足够低了才可以。但这种感觉让我感动,那是踏上故乡的土地才有的感动。

记得去年12月中旬去华北出差,特意带了相机,希望拍下北方的冰雪世界,可惜当时的天津、青岛、烟台竟然都没有下雪,我的相机根本就没用武之地,只在烟台的海边脏兮兮的沙滩上拍了两张惨不忍睹的海景。当时我想今年我可能无法派到雪景了,看来我估计的不对,但我喜欢这种错误。

路上的车都开得很慢,虽然这还算不上真正的冰雪路面,但江南的司机估计无暇体验在光滑如镜、无法立足的路面上风驰电掣的感觉的,那种情况只有北方司机有资格体会,因为那种体会需要的是北方人特有的豪气。

仍然坚持步行,有些光滑的路面还可以克服,但仍在飘落的雪花有些郁闷,开始是头发湿透,过了苏虹路则开始结冰,这时候不能用手处理,否则会化成水,于是继续,很快冰凝固了,开始积雪,到公司办公楼大厅,头上白花花的一层,赶紧抖落,头上的冰雪一起融化,早上的头白洗了。

看天气预报,明后天还有雪,看了这次可以过过瘾了。

20110120 久违了 皑皑白雪 - 坚韧的驽马 - .

 

20110120 久违了 皑皑白雪 - 坚韧的驽马 - .

 

20110120 久违了 皑皑白雪 - 坚韧的驽马 - .

 

20110120 久违了 皑皑白雪 - 坚韧的驽马 - .

 

20110120 久违了 皑皑白雪 - 坚韧的驽马 - .

 

20110120 久违了 皑皑白雪 - 坚韧的驽马 - .

 

20110120 久违了 皑皑白雪 - 坚韧的驽马 - .

 

20110120 久违了 皑皑白雪 - 坚韧的驽马 - .

20101228 又是一年的末尾

看看写下的日期,记起又到了一年的年尾,但已经无暇感慨。

翻看从前的日志,多为有感而写,年龄大了,容易依赖记忆中美好的日子,一再回顾,虽然知道这样是有些颓废的,现在仍然是努力向前看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回味,真正的回味,还是要等到50岁甚至60岁以后吧,等没有精力再冲刺的时候。

天气冷了,但还没有换上绒裤,感觉不是很寒冷,也就没穿,并不是为了“耍酷”。

这几天事情较多,忙碌了一些,我是那种难以一心二用的人,所以单位忙起来,其他的事情就容易忽略,好在忙碌只是一段时间,按照我的习惯,凡事忙碌都有闲来的时候,我比较善于让自己闲下来,这是生活的根本,当然也有一丝游刃有余在里面。

按照惯例,年终是每个人该做个总结的时候,总结一年的得失,并且做出明年的规划,生活,大多是平淡的,但是不该缺乏希望,每年的希望都能够点燃我们奋斗的热情,这是让我们坚持的源动力。

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游览

今天早晨出发去南京,高铁就是快,一个半小时就到了,中午吃饭后去了公司现场,情况还好,跟xiaolai沟通了一下,预定晚上一起吃饭,离开。

天气晴朗且温暖,一个下午如何消遣呢?有xiaopeng带路,直奔慕名已久、无暇游览的紫金山中山陵。一路打车50元,很快就到了。

紫金山是南京最近的山,面积31平方公里,风水非常好,山上林木茂盛,苍松翠柏,尤其是路两边的法国梧桐(产于中国云南而非法国),高大苍劲,曾经在很多涉及到国民政府的电影里面看过,现在才知道这些电影均取景于紫金山。

根据带路的导游介绍,我们按部就班先看了明孝陵,也就是明成祖朱元璋的陵园,其实应该是一个博物馆,介绍十分详尽,关键是风水方面以及陵墓的设计风格介绍,殊为详尽。

然后我们登山来到中山陵,走过392级台阶后,来到了1929年国民党政府为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修葺的陵园,陵园占地2000亩,设计讲究,颇为壮观,位置是紫金山最高峰,可俯视南京大部分城市风景,极目远眺,层峦叠翠,山峦起伏,如入仙境,虽然已进寒冬,但处处赏心悦目,可以想象如果是夏季来游玩,徜徉于林荫小道,两边花草茂盛,即使有炎炎烈日,仍可享受凉风习习,定然十分惬意。

因为xiaolai的坚持,晚宴取消,于是退票、重新买票,在7:40分已经到家了(原来预计要10点到家的)。

有感于时光荏苒 日月如梭

上班第一件事情,在工作日记上写上时间,然后考虑今天的主要工作提纲,提醒自己需要完成的关键工作内容,些时间的时候吗,习惯于还是11月,仔细想想才知道,11月已经过去了,今天是12月1日。

想不起来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时间过得快了,而且,越来越快,有人说这是人老了的表现,的确,人过四十,有点老了,经常惦记20岁的时候可以做的事情,经常陷于回忆之中,失去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也是最珍贵的,而且,没办法回头。

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珍惜今天的每一个小时,工作的时候,就去积极思考如何出色的完成工作,休闲的时候就把什么东东都暂时放下,不必担心没机会烦恼,不必用明天可以完成的事情困扰今天的情绪,凡事不必过于难为自己,不要让其他人或者事情左右自己,现在,改为自己的想法去活着,很多人的指挥并不一定比自己的详细思考过的方案更有见地。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虽然内容标准不同,但感受是一样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不论贫困、富足,不论战争、和平,感受是大同小异的。而且,贫困时期、转乱时期的幸福虽然难得,但更纯真,更令人羡慕。而现代的幸福感指数并不是很高,因为掺杂了太多的影响因素。

同样,每个年龄段也都有自己的幸福、烦恼,只是内容不同而已。记得上小学流行打pia ji(不知道怎么写),曾经强烈的愿望是自己能有厚厚的一摞pia ji,那我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不必每天看着别人那么多各种各样的pia ji而羡慕不已,这个愿望曾经持续了好多年。后来印象深刻的愿望就是新自行车、电脑、房子、车子等等,得到了就会感到十分的幸福,幸福好久,当然,永远不变的追求还有美食,尤其是肉类,美酒,虽然赴过琼林宴,但喜爱的感觉依旧。

虽然儿时的幸福感是朦胧的,但留在记忆中的肯定是最美好的,而不是实际中的食不果腹、晚睡早起、顶峰冒雪,考试落榜,这些具体的烦恼已经被自动过滤了;但沉寂在已经过去的美好中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要为当前以及未来持续付出努力,承担新的更大的责任,把握创造伸手可及的幸福。

继续阅读“有感于时光荏苒 日月如梭”

20101125 感恩节随想

今天是西方的感恩节,想想还是有信仰的国家好,一切都是很人性化的,包括节假日,因为有群众基础,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曼曼从一个国家的节日,逐渐蔓延成为世界的节日,如在我们国家已经深入人心的圣诞节、情人节。

想到感恩,情绪非常复杂,因为需要感恩的历史悠久,情况复杂,都怪感恩节传到东方的时间太晚了,所以,曾经需要感恩的都没有机会。从小到大,需要感谢的人那么多,怎么感恩的过来?

小时候,最需要感恩的当属父母,姊妹六人,都顺风顺水、健康活泼的长大成人,其中苦难自不必说,没有比这更需要感恩和感动的了;

上学期间,从小学到高中的很多老师,都是我真正的恩师,多我关照有加,从学识到做人,从思想到体质,让我一路走过来没有任何障碍,其中小学期间有:朱成浦老师、郭洪来老师、杨春和老师、严桂芝老师,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已经记忆模糊了,因为当时学习比较好,所以深得老师宠爱,小学期间基本没受过什么批评,历任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兼职学习委员、班长、生活委员等,基本上所有的官多当过。

到了中学,有一段时间,学习不是很努力,应该是演过电影少林寺那一段时间,每天沉醉于练习武功,其实什么都不知道,就是贪玩了,玩了将近三年,这期间,梁景玉老师、张万田老师、杨春和老师、郝杰老师、张志凡老师、韩凤诚老师、孟庆春老师(校长)、李福瑞老师、李福芹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初三开始幡然醒悟,还是要考重点高中的,于是努力学习,因为基础较好,效果也不错,以高出龙江一中31分的优异成绩进入理想的高中学习;

高中期间,在做人方面对我的帮助基本不大,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大多体现在提高学习成绩上,但老师也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他们在各方面的成就让我们仰视,比如车宗伟(语文老师)的书法,让我从高一开始努力学习毛笔、钢笔书法且有小成,成为了大学期间参加同类比赛的资本,比如数学老师王老师在给我们讲授数学课时,让我们注意到高深数学所产生的抽象美感,进入到另一个层次,让人难以忘怀;还有旬福田老师、华西昌老师、李书素老师等等,尤其历史老师李叔素以70多岁的高龄仍然经常在后半夜离开教研室,其严谨的教学作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人生观。

大学毕业后,从一个房地产公司的职员到黑龙江信息港部门经理一直到现在的定居苏州,一路走来,最为感恩的应当是我的岳父、岳母。当时从龙江县城得以进入哈尔滨,是从岳母用自行车带着我去学校关键人物家里送礼开始的,然后是岳父的老关系以及给我进入的第一个公司的领导施压得以成行,至今想起仍唏嘘不已。结婚后的6年间,我们仍然是标准的啃老族,吃住在岳父母家,资助我买了第一台电脑,给我们买了第一套房子,直到现在仍然连续几年后在帮我们带着孩子,现在我们每月拿回家的工资,应该有一半都是在没有后顾之忧才能赚到的。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感恩可以表达的了。

曾经年轻幼稚,一直以为为我付出了的人们,等我们有条件了就”涌泉相报“,现在才明白,我们获得的很多,但大多是无法回报的,而且,永远没有机会回报。

但我仍然要在这个日子里,对你们说一声:你们的付出我都记着,谢谢你们!

2010.11.05 又到菊黄蟹肥时

昨天买了十几只阳澄湖大闸蟹,准备尝鲜。

时间如白驹过隙,记得去年吃了几次大闸蟹,香味尤可回忆,转眼一年就过去了。

吃螃蟹尤其是吃大闸蟹,与饮美酒一样,需要慢慢的品,而不是为了很快吃完、吃饱,所以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活儿,据说从吃螃蟹的吃相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这也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更是苏州的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崇文。记得我第一次如此认真的吃螃蟹,还是在2002年,借一个客户的安排来到扬州,在他的家里,其70岁老父手把手教我的,如何吃蟹腿,如何吃蟹黄,正确的流程分哪几个步骤都有严格规定,只有这样,螃蟹才吃的干净彻底,也不用很费力气,当时就觉得太费事了,大可不必如此夸张,近几年长期客居在江南水乡,终于逐渐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2010.11.05 又到菊黄蟹肥时 - 坚韧的驽马 - .

给博客换一种颜色,换一种心情

天气逐渐凉爽了,早晚还有点冷,想起夏天的火热,那一只新气温变化幅度如此之大,如此之迅速。

博客作为生活记录工具,没有每天都写,不过想起来希望留存的内容就有个地方记录而不用担心日久而弥忘,感觉还是不错的。

2009年6月,因为父亲的去世,心情一直阴暗而无法摆脱,博客的颜色也一直是灰灰的,无法接受任何鲜艳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哀思变得淡淡的了,才感觉也许我们都需要更多的色彩,如果希望心情有所改变,就从身边经常看到的内容开始吧,这也是一种被高互动,相互影响。

生活是美好的,决定感觉的是敏感微妙的心情,凡事看你如何考虑,如何处理,如果转换视觉角度。人生短短数十年,充分利用,充分体验吧,春夏秋冬也好,悲欢离合也好,为愿意付出的去付出,为希望得到的去拼搏,40岁以后,终于悟出了一些东西,算是第二次生命吧。

20101025 参观世博会

查看日历,发现如果10月20号开季度会,那么我就没时间在使用普通票参观世博的机会了,于是临时决定,19日请假参观世博。

匆匆忙忙去园区高铁站买票,买完了才想起来我的安排跟岳父母的参观有冲突,赶忙跟党健电话沟通,可是为时已晚,票已经买了,回家再说吧。

回去一通吵闹,不需要解释,没必要沟通,觉得很无聊,一个世博会,即使千年不遇,不看也死不了人,为了接送睿睿,决定不去了,虽然觉得很遗憾。

19日早上,情况有变,参观得以成行,可是相机没电,MP4没充电,也没拷贝电影,手机一块电池半个电,食品没买,展馆情况没复习,连入口在哪里都是听了一句就算了,整个一团糟。

调整了一路的心情,仍然很郁闷这个过程,相机就照了几张就没电了,没水喝只好买可乐,吃了面包和一根香肠,下午也没水喝,排队干巴巴的没视频看,没小说看,无聊透顶,几次想半途而废,还好最后坚持到16点左右,精彩的展馆已经无法吸引我了,注定是一次充满遗憾的旅程,草草收场,踏上返程。

  • 俄罗斯馆,精彩的卡通效果,大朵的喇叭花,扶摇直上几十米高,茂密的绿色植物,颇具大国风范,让人震撼不已。
  • 美国馆,资源和高科技大国,耗费了无限的资源,但科技力量不是我们短时间内可以超越的。
  • 法国馆,颇具浪漫特色的国度,场馆也是这样,满馆都是大屏幕电子展示,内容也很精彩,但是整体感觉有应付的成分。
  • 加拿大馆:主要展示加拿大的宜居,和高科技,还有个小电影可看,有人解说,整体有大国风范,感觉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