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9.6星期天 睿睿拉臭臭

< DOCTYPE html PUBLIC -WCDTD XHTML StrictEN httpwwwworgTRxhtmlDTDxhtml-strictdtd>

今天是睿睿没拉臭臭的第四天,我们先后给他尝试了蜂蜜水、蔬菜、香蕉等办法,效果都不明显,早晨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很多人出了很多主意,其中有一个比较可行,就是用凡士林湿润肛门,简单易行,马上试试,效果明显,不到半个小时就开始拉臭臭了,臭臭十分干燥,量也不小,特此记录。

时间:9月6日早上8:40分,九点钟就睡觉了,这两天都休息的不是很好,做完还尿床了,都是便秘闹得。

2009627 悼念我的父亲

  昨天,是父亲去世三期的日子,我远在苏州不能亲自参与祭奠,只能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追忆父亲陪伴教导我们的日子,深入心底的全家人其乐融融的记忆片段,一阵阵发自心底的悲伤,忍不住一次次失声痛哭,不知道如何才能控制这一直压抑不敢面对的痛苦,年近四十第一次直面至亲的离去,让我无法忍受,颤抖的手无法敲击键盘,模糊地双眼看不见屏幕,无法思考,希望写一些文字的愿望不能成行。

  昨天,是父亲去世三期的日子,我远在苏州不能亲自参与祭奠,只能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追忆父亲陪伴教导我们的日子,深入心底的全家人其乐融融的记忆片段,一阵阵发自心底的悲伤,忍不住一次次失声痛哭,不知道如何才能控制这一直压抑不敢面对的痛苦,年近四十第一次直面至亲的离去,让我无法忍受,颤抖的手无法敲击键盘,模糊地双眼看不见屏幕,无法思考,希望写一些文字的愿望不能成行。

  今天,伴着一行行无法控制的泪水,我木然的敲打着文字,以此纪念我的父亲。

  在我们的眼中,父亲无疑是伟大的,是我们的主心骨,是我们的靠山,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只要想到父亲,想到我的家,就不再惊慌,心变得安静平和,直到30而立之后仍然是这样的感觉,那是一种任何人都无法给予的感觉。父亲的离去,让这种感觉更加突出,瞬间觉得这世界让我无依无靠,天塌了。

  父亲一生育有六个子女,我们兄弟四人,姐妹两人。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家庭,没有明显的贫富之分,到我记事起,也只有回想起当时的生活并与现在的生活相比较,才感觉那时日子的艰难。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是按需分配,粮票、布票、油票、糖票按照人头发放,但肯定都是不够用的,家家如此,当父母的都要绞尽脑汁,真正的省吃俭用才能得以生存,当我们十几岁的时候,情况则更加严酷,都是在长身体的时候,也是食品消耗量最大的时候,记得很长一段时间我的饭量都是每顿2-3个苞米面饼子,其他几个兄弟也都是差不多的饭量,现在才知道当时的这种消耗是一种什么样的可怕。
我们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父亲、母亲承担了所有生活压力,并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我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任何压力的去学习、去体验生活得美好,而不必考虑当时最让人忧愁的一日三餐。
  在我们的学习方面,父亲向来是大力支持的。“自己想念书,家里就供,别的不用你们管”,这话在当时的环境下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时我们家同时有6个孩子在上学,分别在高中、初中、小学,即使当时学费比较低,而且有时候还可以开介绍信免一部分学费,但书本费和学习用品费用是无法节省的,在当时大多数家庭都是如果读书成绩不是很突出,就退学去劳动了,或者种地,或者做些列所能及的事情,但17、18岁以上肯定不能是“白吃饭”了。但我们家兄弟姊妹都尽可能的读书到自己觉得读不下去并自己决定是否继续位置,于是我的两个哥哥读了高中后就不再读书了,我的学历算最高的,念了大学,现在想想,我不知道我的父亲母亲用什么样的办法让我从大学毕业的。
  我的大哥在高中时候,被同学玩铁饼的时候意外打伤,脑部留下后遗症,如果用脑过度就会头痛,无奈退学。记得大哥养伤阶段,晚上头疼的厉害,父亲就陪他在外面走动,不论多久,感觉好些才回来睡觉。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膝盖也受过伤,当时医疗条件不是很好,估计是伤到了骨头,一直没有完全恢复,有时候晚上就回非常疼痛,不能入睡,父亲这时候就会给我按摩,稍微用力的揉搓膝盖,很久很久,直到我在舒适的感觉中睡去。
  父亲是早期的国中毕业,可能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吧,但我们的印象里,父亲可比我们那时候的高中生学识渊博的多。我在初中后期一直到高中,都在坚持学习书法,包括硬笔和毛笔都学了一些,但一直没有真正成型,也一直没有达到父亲的水平。父亲从事过很多种职业,他的骨子里是纯粹的农民,但同时有着很多知识分子的习气,对庄稼的研究并不深刻,对种好庄稼没有强烈的意愿和能力,有一定的惰性和投机心理。父亲做过会计并以此为傲,以致在去世前不久还跟晚辈们提到“当年的王会计某某人一定知道的”,当会计在当时是有文化、有水平的人才可以做的。父亲有一段时间在当地的“牧养场”上班,好像是被借调过去的,工作内容比较杂,包括一些饲养员的工作和文职工作,有时候还要去“押运”,也就是跟着运输火车到目的地,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出差,当时感觉是一种很美好的差事,因为有时候出差回来,就可以从外地带回来一些家乡里没有的稀奇商品,比如我家的暖水瓶,似乎是出差期间从哈尔滨买回来的,那个年代这些消费品非常紧俏,甚至有些东西有钱也没地方买,比如我家用了40多年的挂钟,直到父亲去世后才淘汰。
  父亲在牧养场工作的一段时间,对父亲、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段比较幸福的日子。对这个单位我一直了解不多,但好像融合了现在生猪、牛羊饲养、白酒酿造、罐头生产等等行业。因为在此期间我们经常可以吃到父亲带回的猪蹄、猪尾巴、猪头肉等熟食,当时这些东西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一点点,是不可能“敞口吃”的,也就是无法让我们吃够,甚至很多年都有这样的想法:什么时候能毫无顾虑的吃上一顿猪头肉,生活就无限美好了。
  这段日子不能忽略的还有一个内容,就是酒。父亲年轻的时候喜欢喝酒,其实这不是单单是我父亲的嗜好,当时他们的同辈人,包括我的叔叔们都喜欢饮酒,年轻的时候身体好,酒量也都颇大,现在想想当时的年轻人也都很郁闷,没有生在一个好的年代,尤其是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更是如此,所以很多时候只能寄情于酒。父亲所在的牧养场当时就出产白酒,而且是那种特别优质的白酒,连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那个酒很香很香,当时家里有一个“碗架柜”,里面一直放满了塑料酒壶和瓶装白酒,当时酿酒货真价实,都是纯粹的粮食酿造的,甚至里面还有苹果、梨等水果,几年时间都感觉家里的碗架柜里面酒香四溢,记得一年春天,外面刮着很大的暖风,父母不在家,我们兄弟几个每个人喝一口白酒,然后出去玩一会,名曰“耍酒疯”,每隔一会就再去喝一口白酒,直到最好开始真的耍酒疯,等父母回来发现我们都有点喝醉了。
  父亲酒量很大,通常可以喝掉一斤白酒。这个习惯一直到他再一次喝酒后眼睛突发白内障截止,在晚年的十几年中一直受到眼疾的困扰
,几十年的吸烟喝酒的习惯都彻底改了。
  现在,很多好东西都尝过了,猪头肉更是家常菜而已,已经不是特别喜欢吃了,但什么东西还能有当年的猪头肉、猪尾巴甚至苞米面饼子好吃呢?似乎没有了,找不到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们经常惦记而不能忘怀的了。

  父亲一生高傲,虽然没有取得轰轰烈烈的成就,但正直善良,光明磊落,有骨气,有志气。

  父亲受家庭出身影响,虽然有才能,有文化,有理想,同时亲眼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人受到打击迫害,在很多事情上又有些放不开,近乎胆小。
  我的爷爷年轻时期在张作霖手下当差,据说干的还不错,带了很多兵,官至司令员,后来离开部队闯关东之东北落户。忌于当时的形势,父辈这段历史都很少跟我们描述,我们的记忆里只有零星的故事。据父亲讲,当时来东北的时候正值寒冬,几辆大卡车装满了家私,全家人都在车上,当车走到北方旷野荒郊的时候,一望无际都是皑皑白雪,几辆大卡车突然熄火,司机打了几次都没有办法,下车查看问题时的司机拆掉手套后皮肤马上被冻成了白色,后来爷爷下车,点了几棵香烟或者是野草当香插在地上,祷告了一番,内容大抵是杀戮虽多,但罪不在妻子儿女,请各路神明开恩等等,然后回到车上,车子顺利重新启动直到东北。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爷爷的事情虽然都有所了解,但只是经常被叫去开会,并没有遭受多大磨难,这是值得庆幸的,也受益于周围都是淳朴善良的人们。

2009.6.27 悼念我的父亲

  昨天,是父亲去世三期的日子,我远在苏州不能亲自参与祭奠,只能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追忆父亲陪伴教导我们的日子,深入心底的全家人其乐融融的记忆片段,一阵阵发自心底的悲伤,忍不住一次次失声痛哭,不知道如何才能控制这一直压抑不敢面对的痛苦,年近四十第一次直面至亲的离去,让我无法忍受,颤抖的手无法敲击键盘,模糊地双眼看不见屏幕,无法思考,希望写一些文字的愿望不能成行。

  今天,伴着一行行无法控制的泪水,我木然的敲打着文字,以此纪念我的父亲。

  在我们的眼中,父亲无疑是伟大的,是我们的主心骨,是我们的靠山,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只要想到父亲,想到我的家,就不再惊慌,心变得安静平和,直到30而立之后仍然是这样的感觉,那是一种任何人都无法给予的感觉。父亲的离去,让这种感觉更加突出,瞬间觉得这世界让我无依无靠,天塌了。

  父亲一生育有六个子女,我们兄弟四人,姐妹两人。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家庭,没有明显的贫富之分,到我记事起,也只有回想起当时的生活并与现在的生活相比较,才感觉那时日子的艰难。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是按需分配,粮票、布票、油票、糖票按照人头发放,但肯定都是不够用的,家家如此,当父母的都要绞尽脑汁,真正的省吃俭用才能得以生存,当我们十几岁的时候,情况则更加严酷,都是在长身体的时候,也是食品消耗量最大的时候,记得很长一段时间我的饭量都是每顿2-3个苞米面饼子,其他几个兄弟也都是差不多的饭量,现在才知道当时的这种消耗是一种什么样的可怕。
我们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父亲、母亲承担了所有生活压力,并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我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任何压力的去学习、去体验生活得美好,而不必考虑当时最让人忧愁的一日三餐。
  在我们的学习方面,父亲向来是大力支持的。“自己想念书,家里就供,别的不用你们管”,这话在当时的环境下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时我们家同时有6个孩子在上学,分别在高中、初中、小学,即使当时学费比较低,而且有时候还可以开介绍信免一部分学费,但书本费和学习用品费用是无法节省的,在当时大多数家庭都是如果读书成绩不是很突出,就退学去劳动了,或者种地,或者做些列所能及的事情,但17、18岁以上肯定不能是“白吃饭”了。但我们家兄弟姊妹都尽可能的读书到自己觉得读不下去并自己决定是否继续位置,于是我的两个哥哥读了高中后就不再读书了,我的学历算最高的,念了大学,现在想想,我不知道我的父亲母亲用什么样的办法让我从大学毕业的。
  我的大哥在高中时候,被同学玩铁饼的时候意外打伤,脑部留下后遗症,如果用脑过度就会头痛,无奈退学。记得大哥养伤阶段,晚上头疼的厉害,父亲就陪他在外面走动,不论多久,感觉好些才回来睡觉。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膝盖也受过伤,当时医疗条件不是很好,估计是伤到了骨头,一直没有完全恢复,有时候晚上就回非常疼痛,不能入睡,父亲这时候就会给我按摩,稍微用力的揉搓膝盖,很久很久,直到我在舒适的感觉中睡去。
  父亲是早期的国中毕业,可能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吧,但我们的印象里,父亲可比我们那时候的高中生学识渊博的多。我在初中后期一直到高中,都在坚持学习书法,包括硬笔和毛笔都学了一些,但一直没有真正成型,也一直没有达到父亲的水平。父亲从事过很多种职业,他的骨子里是纯粹的农民,但同时有着很多知识分子的习气,对庄稼的研究并不深刻,对种好庄稼没有强烈的意愿和能力,有一定的惰性和投机心理。父亲做过会计并以此为傲,以致在去世前不久还跟晚辈们提到“当年的王会计某某人一定知道的”,当会计在当时是有文化、有水平的人才可以做的。父亲有一段时间在当地的“牧养场”上班,好像是被借调过去的,工作内容比较杂,包括一些饲养员的工作和文职工作,有时候还要去“押运”,也就是跟着运输火车到目的地,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出差,当时感觉是一种很美好的差事,因为有时候出差回来,就可以从外地带回来一些家乡里没有的稀奇商品,比如我家的暖水瓶,似乎是出差期间从哈尔滨买回来的,那个年代这些消费品非常紧俏,甚至有些东西有钱也没地方买,比如我家用了40多年的挂钟,直到父亲去世后才淘汰。
  父亲在牧养场工作的一段时间,对父亲、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段比较幸福的日子。对这个单位我一直了解不多,但好像融合了现在生猪、牛羊饲养、白酒酿造、罐头生产等等行业。因为在此期间我们经常可以吃到父亲带回的猪蹄、猪尾巴、猪头肉等熟食,当时这些东西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一点点,是不可能“敞口吃”的,也就是无法让我们吃够,甚至很多年都有这样的想法:什么时候能毫无顾虑的吃上一顿猪头肉,生活就无限美好了。
  这段日子不能忽略的还有一个内容,就是酒。父亲年轻的时候喜欢喝酒,其实这不是单单是我父亲的嗜好,当时他们的同辈人,包括我的叔叔们都喜欢饮酒,年轻的时候身体好,酒量也都颇大,现在想想当时的年轻人也都很郁闷,没有生在一个好的年代,尤其是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更是如此,所以很多时候只能寄情于酒。父亲所在的牧养场当时就出产白酒,而且是那种特别优质的白酒,连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那个酒很香很香,当时家里有一个“碗架柜”,里面一直放满了塑料酒壶和瓶装白酒,当时酿酒货真价实,都是纯粹的粮食酿造的,甚至里面还有苹果、梨等水果,几年时间都感觉家里的碗架柜里面酒香四溢,记得一年春天,外面刮着很大的暖风,父母不在家,我们兄弟几个每个人喝一口白酒,然后出去玩一会,名曰“耍酒疯”,每隔一会就再去喝一口白酒,直到最好开始真的耍酒疯,等父母回来发现我们都有点喝醉了。
  父亲酒量很大,通常可以喝掉一斤白酒。这个习惯一直到他再一次喝酒后眼睛突发白内障截止,在晚年的十几年中一直受到眼疾的困扰,几十年的吸烟喝酒的习惯都彻底改了。
  现在,很多好东西都尝过了,猪头肉更是家常菜而已,已经不是特别喜欢吃了,但什么东西还能有当年的猪头肉、猪尾巴甚至苞米面饼子好吃呢?似乎没有了,找不到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们经常惦记而不能忘怀的了。

  父亲一生高傲,虽然没有取得轰轰烈烈的成就,但正直善良,光明磊落,有骨气,有志气。

  父亲受家庭出身影响,虽然有才能,有文化,有理想,同时亲眼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人受到打击迫害,在很多事情上又有些放不开,近乎胆小。
  我的爷爷年轻时期在张作霖手下当差,据说干的还不错,带了很多兵,官至司令员,后来离开部队闯关东之东北落户。忌于当时的形势,父辈这段历史都很少跟我们描述,我们的记忆里只有零星的故事。据父亲讲,当时来东北的时候正值寒冬,几辆大卡车装满了家私,全家人都在车上,当车走到北方旷野荒郊的时候,一望无际都是皑皑白雪,几辆大卡车突然熄火,司机打了几次都没有办法,下车查看问题时的司机拆掉手套后皮肤马上被冻成了白色,后来爷爷下车,点了几棵香烟或者是野草当香插在地上,祷告了一番,内容大抵是杀戮虽多,但罪不在妻子儿女,请各路神明开恩等等,然后回到车上,车子顺利重新启动直到东北。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爷爷的事情虽然都有所了解,但只是经常被叫去开会,并没有遭受多大磨难,这是值得庆幸的,也受益于周围都是淳朴善良的人们。

继续阅读“2009.6.27 悼念我的父亲”

20090427 出差归来的疲惫

周日(26日)出差归来,十分疲惫!

周日(26日)出差归来,十分疲惫!

连续两天的会议安排的十分紧张,我们邀请的18家客户,每个客户都要进行比较深入的合作洽谈,劳神费力,还好,结果基本令人满意,四家单位签订了合作意向。
今天上午,集中时间完成了上周工作总结,同时对IT实训推广工程会议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没有时间召开例会;

与环保产业园张总约定了会面时间,在午餐后赶到华侨饭店,跟进学历加技能渠道会议;

渠道会议讲话,然后在华侨饭店前厅与张总会面,洽谈明天签订合作协议,基本达成共识;与方正小廖电话约定明天见面谈,希望下午签订采购合同;

晚上与十几家渠道代表共进晚餐,没想到北方人如此之多,喝了很多酒,眩晕;

家事,依然很糟糕,这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比工作还难一百倍,永远让我无法清醒。

明天的基本日程安排:上午去环保产业园,下午去木渎,榆木读中学洽谈场地租赁事宜;明天还要与镇江魏老师商议具体合作议程;召开实训实施部门会议,研究网站完善工作;督促现有学员款项的收取工作;督促实训实施部门暑期夏令营网页制作工作;督促完成哈师大合作方案之作和演讲准备工作事宜。

天气凉爽宜人,但工作繁忙,没有丝毫休闲的时间和心情,希望我的努力,换取明天的轻松愉悦。

2009.04.27

周日(26日)出差归来,十分疲惫!

连续两天的会议安排的十分紧张,我们邀请的18家客户,每个客户都要进行比较深入的合作洽谈,劳神费力,还好,结果基本令人满意,四家单位签订了合作意向。
今天上午,集中时间完成了上周工作总结,同时对IT实训推广工程会议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没有时间召开例会;

与环保产业园张总约定了会面时间,在午餐后赶到华侨饭店,跟进学历加技能渠道会议;

渠道会议讲话,然后在华侨饭店前厅与张总会面,洽谈明天签订合作协议,基本达成共识;与方正小廖电话约定明天见面谈,希望下午签订采购合同;

晚上与十几家渠道代表共进晚餐,没想到北方人如此之多,喝了很多酒,眩晕;

家事,依然很糟糕,这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比工作还难一百倍,永远让我无法清醒。

明天的基本日程安排:上午去环保产业园,下午去木渎,榆木读中学洽谈场地租赁事宜;明天还要与镇江魏老师商议具体合作议程;召开实训实施部门会议,研究网站完善工作;督促现有学员款项的收取工作;督促实训实施部门暑期夏令营网页制作工作;督促完成哈师大合作方案之作和演讲准备工作事宜。

天气凉爽宜人,但工作繁忙,没有丝毫休闲的时间和心情,希望我的努力,换取明天的轻松愉悦。

20090418休闲金鸡湖 雅戈尔体验

今天天气不错,昨天晚上就来到了雅戈尔的新居,体验了一个晚上的湖东之夜,感觉的确不错。

今天天气不错,昨天晚上就来到了雅戈尔的新居,体验了一个晚上的湖东之夜,感觉的确不错。

夜晚的金鸡湖,灯火辉煌,如梦如幻,跟一种朦胧之美,周边耳熟能详的极大建筑,不停闪动的霓虹灯探照灯,把整个湖边景区勾画的晶莹剔透,美不胜收。白天没什么特色的摩天轮,竟然是彩色的,可以不断变换各种色彩,简直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很遗憾,晚上网络一直不通。直到今天上午,终于用到了园区的无线网络,速度还可以,关键是 免费。

因为是在22楼,感觉空间十分广阔,居高临下的感觉让人扬眉吐气。风比较大,如果夏天也能如此凉爽就好了。

2009.04.18休闲金鸡湖 雅戈尔体验

今天天气不错,昨天晚上就来到了雅戈尔的新居,体验了一个晚上的湖东之夜,感觉的确不错。

夜晚的金鸡湖,灯火辉煌,如梦如幻,跟一种朦胧之美,周边耳熟能详的极大建筑,不停闪动的霓虹灯探照灯,把整个湖边景区勾画的晶莹剔透,美不胜收。白天没什么特色的摩天轮,竟然是彩色的,可以不断变换各种色彩,简直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很遗憾,晚上网络一直不通。直到今天上午,终于用到了园区的无线网络,速度还可以,关键是 免费。

因为是在22楼,感觉空间十分广阔,居高临下的感觉让人扬眉吐气。风比较大,如果夏天也能如此凉爽就好了。

 

20090416 一首令李白口服心不服的唐诗

李白不但被历代的文论家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超一流的伟大诗人,就连“诗圣”杜甫对他都是推崇备至,曾称赞他“诗无敌”,“敏捷诗千首”,而李白本人也很心高气傲。不用说,同辈诗人的作品,是很难入得了李太白法眼的。

李白不但被历代的文论家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超一流的伟大诗人,就连“诗圣”杜甫对他都是推崇备至,曾称赞他“诗无敌”,“敏捷诗千首”,而李白本人也很心高气傲。不用说,同辈诗人的作品,是很难入得了李太白法眼的。

但是,偏偏就有一位只比他大两三岁的同辈诗人的一首七言律诗,不但入了李太白的法眼,据说甚至曾让他束手无策,郁闷不已。这个诗人就是崔颢,他让李白束手无策的作品就是著名的《黄鹤楼》,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宋代有多种诗话记载:李白登黄鹤楼,看到崔颢题写在楼上的这一首诗,并没有像通常那样,也即兴赋诗一首,题写在楼上。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上说,李白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该闻录》、五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第一“崔颢”条下,都有类似的记载。这些文献同时还记载,李白虽然当时没有写诗就离开了黄鹤楼,但是他口服心不服,一直暗暗跟崔颢较着劲。有人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为了跟崔颢《黄鹤楼》一决高下而写的。还有人说,李白的另一首《鹦鹉洲》诗也是跟崔颢《黄鹤楼》较劲的作品。如此说来,李白对于自己没能在黄鹤楼上写出超过崔颢的诗,是耿耿于怀的。计有功虽然记载了李白不服气崔颢《黄鹤楼》的故事,但是他对此事持怀疑态度,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也不认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有跟崔颢《黄鹤楼》叫板的意思(《唐宋诗醇》卷七)。我个人认为,史实固然难以考证,但是,姑且相信真有其事,把它作为一桩文艺佳话来谈论一下,也是可以的。至于《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一诗,我赞成明人杨慎的说法,它是一首伪作。

先摘录李白的这两首作品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鹦鹉洲》)

 

那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和崔颢的《黄鹤楼》相比,究竟是哪一首作品更胜一筹呢?一般来说,历代文论家均不很看重李白的《鹦鹉洲》一诗,但有不少论者认为,《登金陵凤凰台》可以与崔颢《黄鹤楼》相媲美。例如,元人方回曾说,“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清代王夫之在严词批评宋人李白诗不如崔颢诗的说法之后,认为“太白诗是通首混收,颢诗是扣尾掉收;太白诗自《十九首》来,颢诗则纯为唐音”。在王夫之看来,唐诗是不如汉诗的。王夫之更具体指出,崔颢诗第一联就远远不如李白诗,崔诗“意多碍气”(《唐诗评选》卷四)。爱新觉罗·弘历也曾称赞二诗,“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唐宋诗醇》卷七)。也有一些人认为李白的诗超过了崔颢的《黄鹤楼》。例如,明代瞿佑就认为,《登金陵凤凰台》比起崔颢《黄鹤楼》,是“十倍曹丕”。瞿佑这样说的主要根据是,李白的“爱国忧君之意”“远过”崔颢的“乡关之念”(《归田诗话》卷上)。

当然,也有不少人虽然没有直接把李白诗跟崔颢诗作比较,但实际上是认为李白诗不如崔颢诗的。宋人严羽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清金圣叹认为后人都无法跳出崔颢《黄鹤楼》的樊笼(《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三);纪昀称崔颢诗为“绝调”,赞其“意境宽然有余”(《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沈德潜称崔颢诗“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集》卷十三),等等,莫不如此。

我个人认为,两首诗的确难分高下,也不必强分高下。但是,跟明代瞿佑的观点相反,我认为,作为诗歌内含,“爱国忧君之意”还不如“乡关之思”。此外,既然大家都认为是崔颢诗创作在前,李白诗仿作于后。那么,单从尊重原创这一点上说,我们的态度也无妨稍稍向崔颢倾斜一下。即使认为崔颢《黄鹤楼》稍胜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筹,也无损李白一丝一毫的声誉。

自从宋代著名诗歌理论严羽家提出唐人七律诗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之后,后人也提出了不同意见。意见主要有两种:明代何仲默、薛君采等认为当以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为第一(杨慎《升庵诗话》卷十),清潘德舆认为当以杜甫《登高》为压卷(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沈佺期、杜甫诗照录如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都是不错的诗,至于哪一首更好呢?读者朋友自己去判断好了。

说了半天,正题,即崔颢《黄鹤楼》究竟好在哪里,几乎被遗忘了,这里补说几句。关于崔颢《黄鹤楼》的好处,前人主要有这样一些说法: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宋·刘辰翁);宽然有余,无所不写(明·谭元春);意境宽然有余(清·纪昀);意在象先,神行语外(沈德潜)。总而言之,就是说,崔颢的诗写得大气。我个人最欣赏的有三点:一是对于道家追求飞升不死神话的彻底否定,富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二是旖旎、高亮度的景物,竟然蕴含着浓浓的乡愁;三是“悠悠”“历历”“凄凄”等词语以及首联的歌行句式等,构成了铿锵回旋的音韵之美。

                                                   2009-4-15

一首令李白口服心不服的唐诗

丁启阵 

李白不但被历代的文论家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超一流的伟大诗人,就连“诗圣”杜甫对他都是推崇备至,曾称赞他“诗无敌”,“敏捷诗千首”,而李白本人也很心高气傲。不用说,同辈诗人的作品,是很难入得了李太白法眼的。

但是,偏偏就有一位只比他大两三岁的同辈诗人的一首七言律诗,不但入了李太白的法眼,据说甚至曾让他束手无策,郁闷不已。这个诗人就是崔颢,他让李白束手无策的作品就是著名的《黄鹤楼》,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宋代有多种诗话记载:李白登黄鹤楼,看到崔颢题写在楼上的这一首诗,并没有像通常那样,也即兴赋诗一首,题写在楼上。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上说,李白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该闻录》、五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第一“崔颢”条下,都有类似的记载。这些文献同时还记载,李白虽然当时没有写诗就离开了黄鹤楼,但是他口服心不服,一直暗暗跟崔颢较着劲。有人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为了跟崔颢《黄鹤楼》一决高下而写的。还有人说,李白的另一首《鹦鹉洲》诗也是跟崔颢《黄鹤楼》较劲的作品。如此说来,李白对于自己没能在黄鹤楼上写出超过崔颢的诗,是耿耿于怀的。计有功虽然记载了李白不服气崔颢《黄鹤楼》的故事,但是他对此事持怀疑态度,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也不认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有跟崔颢《黄鹤楼》叫板的意思(《唐宋诗醇》卷七)。我个人认为,史实固然难以考证,但是,姑且相信真有其事,把它作为一桩文艺佳话来谈论一下,也是可以的。至于《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一诗,我赞成明人杨慎的说法,它是一首伪作。

先摘录李白的这两首作品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鹦鹉洲》)

 

那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和崔颢的《黄鹤楼》相比,究竟是哪一首作品更胜一筹呢?一般来说,历代文论家均不很看重李白的《鹦鹉洲》一诗,但有不少论者认为,《登金陵凤凰台》可以与崔颢《黄鹤楼》相媲美。例如,元人方回曾说,“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清代王夫之在严词批评宋人李白诗不如崔颢诗的说法之后,认为“太白诗是通首混收,颢诗是扣尾掉收;太白诗自《十九首》来,颢诗则纯为唐音”。在王夫之看来,唐诗是不如汉诗的。王夫之更具体指出,崔颢诗第一联就远远不如李白诗,崔诗“意多碍气”(《唐诗评选》卷四)。爱新觉罗·弘历也曾称赞二诗,“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唐宋诗醇》卷七)。也有一些人认为李白的诗超过了崔颢的《黄鹤楼》。例如,明代瞿佑就认为,《登金陵凤凰台》比起崔颢《黄鹤楼》,是“十倍曹丕”。瞿佑这样说的主要根据是,李白的“爱国忧君之意”“远过”崔颢的“乡关之念”(《归田诗话》卷上)。

当然,也有不少人虽然没有直接把李白诗跟崔颢诗作比较,但实际上是认为李白诗不如崔颢诗的。宋人严羽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清金圣叹认为后人都无法跳出崔颢《黄鹤楼》的樊笼(《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三);纪昀称崔颢诗为“绝调”,赞其“意境宽然有余”(《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沈德潜称崔颢诗“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集》卷十三),等等,莫不如此。

我个人认为,两首诗的确难分高下,也不必强分高下。但是,跟明代瞿佑的观点相反,我认为,作为诗歌内含,“爱国忧君之意”还不如“乡关之思”。此外,既然大家都认为是崔颢诗创作在前,李白诗仿作于后。那么,单从尊重原创这一点上说,我们的态度也无妨稍稍向崔颢倾斜一下。即使认为崔颢《黄鹤楼》稍胜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筹,也无损李白一丝一毫的声誉。

自从宋代著名诗歌理论严羽家提出唐人七律诗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之后,后人也提出了不同意见。意见主要有两种:明代何仲默、薛君采等认为当以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为第一(杨慎《升庵诗话》卷十),清潘德舆认为当以杜甫《登高》为压卷(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沈佺期、杜甫诗照录如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都是不错的诗,至于哪一首更好呢?读者朋友自己去判断好了。

说了半天,正题,即崔颢《黄鹤楼》究竟好在哪里,几乎被遗忘了,这里补说几句。关于崔颢《黄鹤楼》的好处,前人主要有这样一些说法: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宋·刘辰翁);宽然有余,无所不写(明·谭元春);意境宽然有余(清·纪昀);意在象先,神行语外(沈德潜)。总而言之,就是说,崔颢的诗写得大气。我个人最欣赏的有三点:一是对于道家追求飞升不死神话的彻底否定,富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二是旖旎、高亮度的景物,竟然蕴含着浓浓的乡愁;三是“悠悠”“历历”“凄凄”等词语以及首联的歌行句式等,构成了铿锵回旋的音韵之美。

                                                   2009-4-15

继续阅读“一首令李白口服心不服的唐诗”